「Hi线年的记忆

今天,我们已对手机上各种拍照APP的得心应手,朋友圈、微博、ins等社交软件也有刷不完的照片。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图像渗透,这一切的源头,是180年前在法国诞生的摄影术。 战争,中国被迫开放通商...

日期: 2024-05-28 15:29

  今天,我们已对手机上各种拍照APP的得心应手,朋友圈、微博、ins等社交软件也有刷不完的照片。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图像渗透,这一切的源头,是180年前在法国诞生的摄影术。

  战争,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摄影术在那之后传入了中国。我们撷取了50个被镜头锁定的瞬间,回顾这部跨越三个甲子的浩瀚历史。

  费利斯·比托 《被攻占后的塘沽炮台全景》 58×23cm 蛋白照片 1860

  1860年, 意大利籍战地摄影师费利斯·比托在天津拍摄下《被攻占后的塘沽炮台全景》 ,当时英法联军以舰船200余艘,陆军1.7万人,分别从大连、烟台出发,避开防守严密的大沽,在清军撤防的北塘登陆。

  第一次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摄影术也随着西方的军舰进入中国。一些来自西方的摄影师,在广州、福州、厦门、上海、宁波等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进行拍摄。

  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晚清的风景、人物,不少出自外国摄影师之手。这张《中国女孩》的版画,出自1856年出版的《美国海军舰队远征中国与日本纪行》,拍摄者是美国海军的随军画师和摄影师小伊利法特·布朗,他曾于1852-1854年出访亚洲;另一张《大清门全景》的摄影师是日本人

  山本赞七郎,他最初在东京开设照相馆,随后在北京霞公府开设了山本写真馆,曾为清朝的王公大臣拍摄肖像。路易·李阁郎 《广州总督府邸内景》 9×18cm 蛋白照片 1860

  当时的照相馆,多是开在经济发达的城市。1859年,法国摄影师路易·李阁郎(Louis Legrand)开设了上海第一家照相馆。同年开业的,还有广东裔商业摄影师黎芳在香港开设的阿芳(华芳)照相馆。阿芳(华芳)照相馆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中国摄影师的视角留下了一系列清末中国最重要的视觉文本。其不少作品还成为了最早的出自中国摄影人之手的摄影艺术品。

  19世纪在华最著名的人像摄影师当属米勒,他于1860年7月应韦德(Charles L. Weed)的邀请来华,为韦德和霍华德照相馆(Weed & Howard Gallery)工作,曾于1860年9月前往上海负责该照相馆的经营,1863年返回美国

  缤伦照相馆 《清末两妇女与儿童合影》 27×21cm 蛋白照片 1870s

  缤伦照相馆由广东人温棣南兄弟1864年创办于香港,并拓展至福州、西贡和新加坡,至20世纪初仍在经营,为最早最大的中国人经营的照相馆之一。掌门人温棣南从来华的美国人处习得摄影术,并传授给他兄弟。其主要业务是拍摄人像兼销售中国各港口的风景照,制作销售有典型的中国风格的人像系列作品

  宝记照相馆于1884年之前在汉口开展照相业务,1890年代迁至上海,曾是上海20世纪初最重要的照相馆之一

  威廉·桑德斯1862-1887年在上海开设了森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开通的场景。这张1876年9月2日发表于《伦敦画报》上的版画,就是依据桑德斯的照片制作

  晚清活跃的照相馆,除了如韦德和霍华德照相馆、森泰照相馆这类由外国人创办的照相馆外,也诞生了一批如缤伦、宝记这些中国人创办的照相馆。甚至当时也有不少在中国开设照相馆的外国人,都邀请当地人合伙经营以拓展中国人的业务。

  张静江是“四大元老”之一,也是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在欧洲的骨干。1907年,张静江及其夫人姚蕙与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共同创办了《世界》画报,这是中国人出版的最早的摄影画报。

  《世界》号称“美术画”之刊物”,刊登过不少摄影家的艺术摄影作品。《世界》创刊的四年后,辛亥革命在中国大地上展开,次年中华民国建立。

  1923年,陈万里和吴郁周等人发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业余摄影家联盟——“艺术写真研究会”。该社团成立于北京大学,后更名光社。

  陈万里早年学医,后成为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五四运动后,小型相机普及,摄影刊物增多,不少受过高级教育的知识分子都拿起相机,加入了摄影者的行列,陈万里就是其中的一位。

  另一位知名的光社社员是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他不光从事摄影艺术创作,也致力于研究摄影理论,并出版了第一本中国人论摄影的《半农谈影》。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光社的历史就此告一段落。

  在八十多年后,另一位对摄影同样怀有热情的北京人王珺,建立起光社Light Society影像中心,希望借由“光社”这个意义非凡的名字,将这份纯粹的初衷发扬光大。

  郎静山的摄影在形式上模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将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相互融合

  除了光社之外,另一大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摄影社团是“华社”(中华摄影学社)。华社于1926年由郎静山、胡伯翔、陈万里等人在上海发起。该社团曾发行过《天鹏》和《中华摄影杂志》两个中国早期的摄影刊物。发起者郎静山是中国最早也是知名度最高的摄影记者之一,他曾供职过《申报》与《时报》——其中《申报》曾发行过摄影副刊,对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

  不同于光社的成员主要来自学界,华社的成员们主要来自于报业和商界,但最终由于组织松散且开放,华社渐渐失去活力而于无形中解体。

  卢施福、吴中行都是“黑白影社”的执行委员。该社团是1930年成立的上海第二个摄影团体,并在后来发展为中国最大的艺术摄影组织,社团的成员也成为后来中国摄影传统的中坚力量。卢施福曾是上海的一名医生,后结识了“黑白影社”创始人之一的陈传霖才加入社团,他也是最早登黄山的著名摄影家之一。吴中行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举行过个人摄影义展,捐款支援抗日。

  徐德先是“华社”“黑白影社”的会员,《双影》反映了民国摄影家们对技法和美学的探索。

  1932年郎静山、黄仲长、徐祖荫还在上海组创了三友影会,还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的金石声便加入进来,并参与了影会举办的义赈摄影展览。1934年,金石声又加入以上海各大院校师生为骨干的摄影组织“鹰社”,遂成为组织主力,并在1936年创办《飞鹰》杂志,任主编。

  20世纪50年代,香港“中华摄影学会”建立。其中的一位创办者陈复礼,他与吴印咸、郎静山被尊称为世界影坛华人摄影三老。当时陈复礼刚定居香港不久,他还担任过香港《摄影艺术》(后改为《摄影画报》)主编、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港澳摄影协会”第一任会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同年10月沙飞参加八路军。他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长、《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晋察冀画报》,创刊于1942年,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份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

  1936年10月8日,鲁迅在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的音容笑貌。沙飞/摄(非展览作品)

  沙飞最为人所知的摄影作品是1936年拍摄的鲁迅最后的留影、遗容及葬礼——这套照片的底片,随着沙飞的离世而从此不见踪影。据推测可能是随沙飞一同下葬。

  第一批从事红色摄影的,除了以沙飞为代表的摄影爱好者之外,还有以吴印咸、徐肖冰等为代表的职业摄影师。吴印咸曾在上海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并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开设照相馆为生。抗战爆发后,吴印咸前往延安拍摄,后成为了红色摄影的奠基人之一。在泰康空间藏品中,就有一批吴印咸拍摄的毛主席肖像。

  1930年代,吴印咸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二厂工作,当时徐肖冰在二厂担任摄影助理。徐肖冰早年间在一家影片公司照相科当学徒,

  后来在吴印咸的带领下,去往山西太原西北电影公司任职。1938年,吴印咸和徐肖冰共同拍摄了解放区第一部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侯波 《在北戴河》 61×51cm 银盐纸基 1954

  20世纪40年代,女摄影师侯波在延安开始学习摄影。1949年开始任摄影师达12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生前公开发表的700多张照片中,侯波的拍摄就达400多幅。

  1955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刊名的《民族画报》创刊,它与《人民画报》《画报》并称为“全国三大画报”。《民族画报》是一本以汉、蒙古、藏、尔、哈萨克、朝鲜6种民族文字出版的画报,1959年7月还增出壮文版,之后停刊。当代摄影家、艺术家吕楠就曾于1980年代在《民族画报》供职五年。

  1989年,吕楠辞去《民族画报》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从那时开始,吕楠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他恢宏如史诗般的“三部曲”——《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这三个系列的摄影,也奠定了吕楠成为中国纪实摄影领域最独树一帜的个案。

  中国纪实摄影的另一位先锋肖全,他的成名作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费时十年拍摄的《我们这一代》摄影集,图为肖全1994年在九眼桥拍摄的滚滚车流。

  1990年代开始,中国纪实摄影从传统向“新纪实摄影”发展过程,刘铮拍摄的《国人》就是这一过程中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刘铮曾任报社摄影记者,后转为独立影像艺术家。《国人》专题的拍摄始于纪实却成于观念,从关注镜头前的被摄体到关注艺术家内心的感悟。2016年,刘铮以“蝴蝶效应”为主题,开始了《中国馆当代摄影图录》的长期项目。该项目以图录的形式呈现众多中青年摄影艺术家的个体创作案例,并先后推出几十位摄影师的作品集,并且所有的资金都是刘铮自己筹措的。

  姜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摄影,他于河南境内通过影像系统记录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主人系列》以环境肖像的方式再现当代中国农村向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社会变迁。

  社会政策的变化也体现在了摄影师的镜头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国策,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曾璜的《“计划生育国策”系列》,记录了河北丰宁县窟窿山乡计生站手术室外,一位丈夫在等候妻子接受绝育手术的场景。

  20世纪,火车是中国人的出行首选。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聚到一起,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也组成了中国人的临时大家庭。

  《火车上的中国人》是艺术家王福春最重要的代表作,记录着中国人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情景和历程,是中国纪实摄影经典作品之一。

  1992年8月,深圳将要发行一批股票认购证,全国各地得到消息的人都涌向深圳。然而这个繁华的东南沿海城市,也有另一半人过着截然相反的生活。张新民是中国最重要的纪实摄影家之一,曾任深圳《蛇口信息报》视觉总监。《深圳股潮》和《十平方米十户人家》都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如今,我们提到“当代摄影”的概念,总是默认为它是“当代艺术”的门类之一。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上,肖鲁对着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扣动扳机。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展览被迫暂停,并引发中外媒体争相报道,成为89艺术大展的标志。马六明 《芬-马六明系列一》 150×100cm 艺术微喷 1993

  1993年起,同样以行为艺术声名鹊起的马六明,开始以女性妆容与服饰装扮自己,创造了一个“芬·马六明”形象,这件行为作品也让他声名大噪。

  同年年底,在杭州三台山的邱志杰开始使用摄影、录像和装置,来完成对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他关注观看的视角问题、媒体权力的控制问题、身份概念的虚假性等。1994年创作的《纹身》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被视为观念摄影潮流的代表作品。

  王世华、苍鑫、高炀、左小祖咒、马宗垠、张洹、马六明、张彬彬、段英梅、朱冥《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摄影:吕楠 1995

  1995年,一群来自北京东村的艺术家(王世华、苍鑫、高炀、左小祖咒、马宗垠、张洹、马六明、张彬彬、朱冥、段英梅、吕楠),共同创作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亦是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之作:《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由吕楠拍摄),这件作品在1999年参加了第44届威尼斯双年展,也引发了国际艺术领域的关注。这批艺术家并非全部出自摄影领域,之后的创作方向也并非聚焦摄影。但这件作品却让他们汇集在了摄影史的这一时刻。

  商品经济时代如约而至,城市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心,于是张大力镜头下的《拆》成了街头巷尾常见的景观;缪晓春的《庆》则见证了北京新形象的建筑过程。

  然而,邢丹文却在旅行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城市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她通过拍摄房地产发展模型,来记录城市的这种相似性。

  关于消费的话题,也引起了艺术家洪浩的反思。他从2001年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物”。洪浩把自己当日的消费物品一件一件地放进扫描仪里,扫描后再将它们作为电子图像分类保存在电脑文件夹中,并待到来年再做集锦联接。

  王庆松 《老栗夜宴图》 30×240cm 彩色放大 2000(横屏查看)

  消费时代,“英雄”“理想”不再成为社会关键词,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命运也发生了改变。千禧年之际,王庆松创作了一件2.4米的长尺幅摄影《老栗夜宴图》。作品仿照《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式,由多个片段组成。每一片段中,栗宪庭都被一群衣着暴露的女子包围,如同被金钱、欲望和权利搞昏了头。这件作品既是对当代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当代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处境的反映。

  刘勃麟选择了隐身自己的创作形式,试图表达“网络时代语境下的针对国家权力虚拟化的思考”。

  在何云昌、刘成瑞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中,行为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摄影自然就成为他们行为作品的重要记录。

  2008年8月8日,何云昌做了一个医学上并不必要的手术——将他的一根肋骨取出,这根充满着象征意义的肋骨被做成了一根项链;2015年,刘成瑞在艺琅国际的个展中以银钩穿过锁骨,如愚公移山一样分解一块两吨重的巨石,整个过程历时12天。

  在《0.7%的盐》这件作品诞生的前一年,香港女艺人钟欣潼(阿娇)刚经历了一场社会舆论事件。

  艺术家蒋志拍摄了她从微笑到哭泣的全过程。这也是阿娇认知度最高的形象之一。马塞尔·杜尚 《给予:1、瀑布,2、煤气灯》 1946-1966

  当观众面对蔡东东这件《给予》的时候,就好像在透过杜尚那件《给予》的门板小孔向“暗房”窥探。蔡东东的镜头里,一个人正在向一个通向暗房的容器里倾倒冲印药水,他的的姿势来源于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人》。蔡东东通过摄影,对艺术史进行致敬。

  与此同时,摄影早已打破了二维平面的限制。2010年,王劲松拍摄了600个人,做了600个灯箱,创作了作品《天问》。这也是王劲松创作装置摄影的开始。

  “当代摄影”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了行为摄影、主题摆拍摄影、景观观念摄影、数字化观念摄影及纪实观念摄影等,这也让摄影和更多媒介的创作结合起来。摄影不光成为了当代艺术的记录者,也是当代艺术的参与者。

  瞬间,此刻都可以在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展厅中看见。最新揭幕的“摄影180年在中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摄影术发明以来,中国摄影史上500余件、数千张著名摄影家原版原作的展览。每一帧图像,都承载了它被定格时的那段历史,或许还伴随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它们沉默而有力,将历史的肉身塑成永恒。而今天的我们,用手机或单反

  留住每一刻动人时光的时候,也不妨回头看看,我们不曾经历、也无法想象,但值得我们去回溯的瞬间。

  策展人: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中国摄影史 1842-1879》作者)、陈申(《中国摄影艺术史》作者)、曾璜(《典藏:中国摄影艺术 1850-2010》主编)、王春辰(评论家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返回顶部